2020-05-09

【华文】STPM 第三学期现代文学史——重点难点提示



第一章:1919 - 1949 年的文学思潮

(一) 提倡文学革命的主要理论文章:
1.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第一篇倡导文学革命的理论文章提出文学改良“八事”, 侧重文学形式改革, 兼顾内容, 倡导白话文。

2.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 坚决反对旧文学、倡导新文学, 标志文学革命正式开始。

3. 周作人《人的文学》提倡人的文学, 反对非人的文学, 深刻影响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理论建设。

(二) “五四”新文学的文学思潮特征:
1. 现实主义居主要地位。

2. 浪漫主义也是本时期一种强大的文学思潮。

3. 现代主义只有部分引进和介绍。

(三) 文学革命的内容和意义:
1. 内容:在理论上、在创作上、在翻译上。

2. 意义:带来文学观念、思想内容、语言和形式的大解放; 开创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新时代。

3. 缺失:对传统否定过多, 对外国文学缺乏批判分析。

(四) 1921 年后新文学社团的涌现:
1. 文学研究会, 1921 年1 月成立于北京, 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叶绍钧等, 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后改为《文学周报》) 等。文学思想倾向和文学主张是为人生现实主义

2. 创造社, 1921 年7 月成立于东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穆木天、冯乃超等。主要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月刊》和《洪水》等。其文学主张是为艺术而艺术。文学思想倾向于浪漫主义

3. 新月社成立于1923 年, 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西滢、梁实秋等。主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月刊等, 提倡新格律诗

4. 语丝社成立于1924 年,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 创造了一种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 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五) 1921—1927 年新文学的文学思潮特征:
1. 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占主潮地位。

2. 浪漫主义也是本时期重要的文学思潮。

3. 现代主义占有一席之地

4. 革命文学思潮出现。

(六) 新文学以外的文学思潮:
1. 鸳鸯蝴蝶派

2. 以甲寅派、学衡派为代表的封建复古主义思潮。

(七) 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
1. 创造社、太阳社倡导革命文学的观点: 文学的阶级性、工具性、无产阶级意识; 其错误。

2. 鲁迅关于革命文学的观点和意义。

(八)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内容和意义:
1. 内容: 四个课题。

2. 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第一个理论上的收获, 是左联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斗争策略和文艺方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

(九) 左联的成就与缺失:
1. 成就:
a) 开展文艺大众化运动
b) 粉碎了国民党对左翼文艺的围剿
c) 重视理论批评 
d) 进行大众化的讨论和实践
e) 取得创作上的巨大收获 
f) 培养了一批青年作家

2. 缺失:
a) 政治上, 强调反右倾
b) 理论上, 教条主义
c) 组织上, 有关门主义、宗派主义情绪

(十)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的主流和缺失:
就其主流而言, 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由于种种原因也掺杂了左联的机械论错误。

(十一) 自由主义文学流派:
京派, 论语派, 新月派, 自由人, 第三种人等, 强调文学的独立品格, 要求文艺与政治保持距离。

(十二) 本时期新文学思潮特征:
1.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发展壮大, 仍占主潮地位。

2. 浪漫主义大大减弱

3.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有所发展

(十三) 主要论争:
1. 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

2. 现实主义与主观战斗精神的讨论。

3. 驳“文学与抗战无关”论。

(十四) 主要流派:
孤岛文学、后期浪漫派、九叶诗派、战国策派、七月诗派。

(十五) 延安文艺座谈会:
1. 召开背景: 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

2. 《讲话》内容和意义: 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 普及与提高, 文学评价标准。

3. 对王实味的批判

(十六) 解放区文学思潮特征:
现实主义惟一化, 浪漫主义附属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毫无地位; 从文学大众化发展到工农兵思潮。


第二章:鲁迅

(一) 鲁迅生平及其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1. “五四”前 = 鲁迅思想发展早期

2. “五四”前夕 - 1926 年 = 前期

3. 1927 年 - 1936 年 = 后期

(二) 鲁迅创作的三个高峰期及各时期的主要作品:
1. “五四”时期是他战斗创作第一个高峰期,小说集《呐喊》。

2. 1924 年 - 1926 年是其战斗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第二本小说集《彷徨》及历史小说《奔月》、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及《坟》中的部分杂文。

3. 1930 年 - 1936 年是鲁迅创作的第三个高峰期。八本杂文集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3 篇为1928 年前所写)。

(三) 《呐喊》、《彷徨》:
1. 主题: 反封建

2. 人物形象:

a) 农民: 阿Q、闰土、七斤等 (愚昧、麻木)

b) 知识分子: 涓生、子君、吕纬甫、魏连殳等

c) 妇女: 祥林嫂、爱姑、子君等

3. 艺术特色:
a) 人物描写采用“ 杂取种种人, 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

b) 艺术手法多样

c) 结构形式丰富

d) 语言简洁、冼练、生动、峭拔

4. 文学史地位:

a) 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传统

b) 杰出的艺术成就和创新精神

(四) 《狂人日记》的思想内容和狂人形象:
《狂人日记》体现了彻底的反封建倾向, 是“五四”新文学思想上的一篇总序

狂人形象: 就其象征意义来说, 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叛逆者、一个清醒的启蒙主义者。对传统的大胆怀疑和批判精神, 勇猛反抗和严格的自省精神是其性格的基本特征。

(五) 阿Q 的性格特征和典型意义:
1. 阿Q 的主要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2. 阿Q 形象的典型意义:

a) 阿Q 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

b) 阿Q 的悲剧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六) 《故事新编》:
1. 人物形象: 大禹、眉间尺、后羿等

2. 艺术特色: 古今交融;  在作品中寄托和外化作者的心情意趣; 创作方法有现实主义,也有浪漫主义

(七) 鲁迅杂文:
1. 前后期杂文集:
a) 前期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b) 余下为后期的。
2. 思想内容和特色: 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 (批判性、战斗性、深刻性)
3. 艺术特色:
a) 形象性 
b) 抒情性和讽刺性 
c) 文体多样,风格多姿
d) 语言简练隽永,鲜明生动,机智幽默,多姿多彩。

(八)《野草》:
1. 思想内容: 反映了鲁迅战斗、探索、彷徨、苦闷的内心感受,在思想上以抒写内心、解剖心灵为主要特色,也有部分针砭现实之作
2. 艺术特色: 风格独特,多数篇什采用象征主义; 语言精致形象,饱含诗情,具有音乐美、绘画美

(九)《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
1. 以白描画眼睛的方法刻画人物

2. 在往事的追叙中闪耀着社会批判的锋芒,杂以对丑恶现实的嘲谑讽刺

3. 文笔朴实优美

第三章:郭沫若

(一) 郭沫若的生平及主要创作成就:
主要成就: 早期诗歌历史剧。另有不少小说散文

(二) 创作思想的演变:
1. 早期泛神论思想《女神》

2. 与时俱迁的文艺思想: 积极的浪漫主义文艺观——“艺术无目的论”+“救国救民的自觉”——实际上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内容。

(三) 小说和散文:
1. 自传性小说: 以《漂流三部曲》《行路难》为代表;

2. 历史小说:以《豕蹄》为代表。

3. 基本倾向: 强烈的爱国心和大胆反抗旧世界的叛逆精神;

4. 创作特点: 体现了主情主义的创作特色, 虽明显受当时西方、日本流行的现代主义文艺的影响, 但不出浪漫主义范畴。

5. 自传性散文: 是摭拾过往旧事或身边琐事以抒情寄意的优美篇什。

(四) 《女神》:
1. 思想内容:

a) 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

b) 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

c) 爱国情思的抒发。 

2. 艺术特色  
3. 文学史意义: 
a) 时代精神的典型体现, 新诗内容革新的开始。 
b) 为诗歌的革新和创造树立了榜样。

(五) 其他诗集:
1. 《星空》: “五四”退潮时期诗人的苦闷、彷徨在艺术上的反映。

2. 《前茅》: “革命时代的前茅”。

3. 《瓶》: 爱情诗集, 一段“恋情的痕迹”。

4. 《恢复》: 中国无产阶级的第一部诗集。

(六) 历史剧创作概况:
1. 早期:《三个叛逆的女性》

2. 后期 (代表作) : 抗战时期的 “六大历史剧” (《屈原》、《虎符》、《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和《棠棣之花》)。

3. “失事求似”的创作原则。

(七) 《屈原》:
1. 思想内容与现实意义。

2. 屈原的艺术形象。

(八) 抗战历史剧的悲剧精神。

第四章:1917—1927 年的文学创作

(一) 问题小说的特点与不足。

(二) 乡土文学产生的原因、代表作家及一般特点。

(三)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作家的创作特点:

a) 文学研究会: 为人生; 写实; 风格多样。

b) 创造社: 表现自我; 张扬个性; 感伤情调。

(四) 语丝社和新月派对现代散文和新诗的贡献。

(五) “五四”文学的基本特色:
1. 开创性质

2. 启蒙色彩

3. 理性精神

4. 感伤情调

5. 开放意识

(六) 胡适《尝试集》的思想艺术特色和不足。

(七) 周作人散文的思想内容。

(八) 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
1. 取材广泛

2. 平淡自然

3. 简素幽默

(九) 叶绍钧教育小说的内容:
1. 揭露教育界的黑暗内幕

2. 解剖知识分子的灵魂弱点

3. 表现知识分子身上革命反抗的一面

(十) 倪焕之形象的意义: 
在社会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展现中国近代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

(十一) 叶绍钧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
1. 冷静客观

2. 同情讽刺兼备

3. 结构讲究

4. 文字整饬、严谨、平实、纯正

(十二) 许地山早期小说创作在内容与艺术倾向上的变化。

(十三) 王统照早期短篇小说对爱与美的玄想与追求。

(十四) 《山雨》的思想内容。

(十五) 冰心问题小说的发展过程。

(十六) 冰心“爱的哲学”的内容:
1. 母爱

2. 儿童爱

3. 自然爱

(十七) 朱自清早期散文的思想内容。

(十八) 朱自清散文的创作特色:
1. 真挚幽婉的感情基调

2. 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

3. 精巧的构思

4. 优美的语言技巧

(十九) 庐隐《海滨故人》的个性风格和思想。

(二十) 《沉沦》的思想意义:
呼喊出个性解放的要求; 倾泻了希望祖国强盛的爱国热情。

(二十一) 郁达夫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1. 思想内容:  
a) 个性解放的追求 
b) 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 
c) 色与欲的描写和颓废气息 
d) 零余者的形象
2. 艺术特色:  
a) 感伤的抒情 
b) 自我的写真 
c) 结构散文化 
d) 清新流利的文笔

(二十二) 闻一多诗歌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

(二十三) 三美诗论及其实践:
三美: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二十四) 徐志摩诗歌
1. 思想内容: 前期倾向积极, 后期则趋于消极。

2. 艺术特点: 诗形美; 情境美; 音乐美; 词藻美。

(二十五) 冯文炳小说的思想及艺术特色。

(二十六) 冯至《昨日之歌》的思想。

(二十七) 冯至《十四行集》的地位、思想及艺术。

(二十八) 李金发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五章:茅盾

(一) 茅盾的生平“文学为人生”的艺术主张。

(二) 茅盾创作的三个高峰期:
1. 第一高峰期: 1927 年政变后, 长篇《蚀》三部曲、短篇集《野蔷薇》以及《严霜下的梦》、《卖豆腐的哨子》等散文。

2. 第二高峰期: 1932 年前后, 长篇小说《子夜》、“农村三部曲”和《林家铺子》等。

3. 第三高峰期: 40 年代初, 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随后又创作了长篇小说《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走上岗位》等。

(三) 《蚀》:
1. 思想内容:
表现了北伐时期革命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精神面貌, 揭示了“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经历的三个时期”。

2. 主要人物形象:

a) 静女士 = 以浪漫幻想去碰撞严酷的现实生活而遭到一次次幻灭, 是大革命时期青年女知识分子中追求者的典型形象。

b) 方罗兰 = 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动摇者”的典型。

c) 章秋柳 = 虽有所追求, 但因缺乏正确的目标, 只能演出一幕幕“幻灭”的悲剧。

3. 艺术特色:

a) 作为一部 “狂乱的混合物”, 采用了客观和主观两种不同的描写视角, 使得小说呈现出一种再现与表现相融合的形式技巧。

b) 在心理描写上突破了现实主义传统手法的局限, 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与现代主义艺术技巧融为一体, 使得小说更有深刻寓意和艺术风采。

(四) 《子夜》:
1. 思想内容: 
展示1930年时期中国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全部故事围绕吴荪甫发展民族工业而进行的斗争这条主线展开, 描写了中国社会的三个方面, 真实地反映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三重压迫下的悲剧命运。茅盾意图通过艺术形象来回击托派 “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应由中国资产阶级来担任” 的谬论。

2. 主要人物形象:

a) 吴荪甫 =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果敢自信, 有理想、有魄力, 但是帝国主义的侵略, 买办资产阶级的压迫以及工人农民的反抗, 使得他不得不同时在三条火线上挣扎。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决定了他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只能成为一个悲剧英雄。通过这一形象, 作品艺术地表现了中国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深刻原因。

b) 赵伯韬 = 买办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他作为帝国主义的鹰犬, 又与反动统治阶级相勾结, 成为整垮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帮凶。

c) 屠维岳 = 资本家的走狗。表面沉着、干练, 内心却阴险狡诈, 充分显露了资本家鹰犬的伪善和凶残。

d) 冯云卿 = 以出卖女儿求取生存地主。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重于一切的现实。

3. 艺术特色: 
《子夜》中以吴荪甫为轴心, 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 以吴赵斗法为主线, 带动其他几条线索齐头并进的 “网状结构”艺术, 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宏大叙事提供了一个蓝本。《子夜》的心理描写也颇具特色, 直接心理描写占很大比重, 自然景物描写也与人物心理变化相对应, 使之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 “活人”。另外, 色彩与声浪的应用也比较突出, 很好地与人物心理刻画相辉映, 是作品中重要的美学设计。

(五) 各时期的优秀作品:
1. 短篇小说有早期的《野蔷薇》、《宿莽》集和成熟期的“ 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等。

2. 散文有1927 年以后的《严霜下的梦》、《卖豆腐的哨子》等; 30 年代的《故乡杂记》、《乡村杂景》和《雷雨前》、《黄昏》、《沙滩上的脚迹》等以及40 年代初的《风景谈》和《白杨礼赞》。

(六) 《林家铺子》:
作品着力描写了某江南小镇杂货铺林老板的悲惨命运。他尽管精明能干也仍然逃不脱破产的厄运, 从而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国民党统治者大发国难财的罪行, 情节起伏有致, 富于节奏感。

(七) 《春蚕》
作品以30 年代前后江南农村蚕农 老通宝一家养蚕“丰收成灾”的悲惨事实, 揭示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给中国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老通宝勤劳俭朴却始终陷在封闭僵化的封建意识里无法适应变化的时代, 而作为新一代农民代表的多多头, 则已开始反抗命运。《春蚕》就像一幅具有浓郁水乡风味的风情画。

(八) 《风景谈》和《白杨礼赞》
以上两首犹如高昂的革命赞歌《风景谈》讴歌了革命战士博大的革命胸怀, 也表达了对“弥漫着生命力的人”的顶礼膜拜。《白杨礼赞》以高大挺拔的白杨树象征了质朴、正直、伟岸的精神。这两篇作品都通过对对象的描写来抒情, 只是前者是直接抒情, 而后者是间接抒情。

第六章:老舍

(一) 老舍的生平及其创作概况。

(二) 老舍主要作品在思想、艺术上的特点:
1. 《二马》在思想及艺术上的特点: 对国民性的批判, 视野上的开拓, 幽默艺术的初步形成。

2. 《猫城记》思想复杂性的认识及评价: 对民族劣根性的剖析和嘲讽, 对黑暗现实的暴露和抨击, 对革命运动的错误讽刺, 应予以实事求是的评价。

3. 《离婚》在思想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在老舍创作生涯中的意义: 标志着老舍小说对国民性进行文化批判这一核心主题的确立, 幽默艺术的日趋成熟。

4. 《月牙儿》在思想艺术上的特点。

(三) 老舍小说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总体特征:
1. 对中国文化传统及民族劣根性的反思和批判。

2. 浓郁的“京味儿”

3. 最有成就的幽默小说家。

(四) 《骆驼祥子》:
1. 思想主题及现实意义:

a) 对祥子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的揭露。

b) 对祥子自身的性格弱点的挖掘。

2. 祥子人物形象分析及其典型意义

3. 虎妞性格特征及其对祥子悲剧命运的影响。

4. 艺术特色:

a) 细腻多样的人物心理描写。

b) 串珠式的结构形式。

c) 浓郁逼人的“京味儿”

(五) 《四世同堂》:
1. 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a) 描写抗战时期市民生活的痛史、恨史、愤史。

b) 以抗日战争为时代背景, 揭露懦弱、妥协的国民劣根性。

c) 警示国民改造民族劣根性, 奋起抗争, 救亡求存。

2. 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a) 祁老人的懦弱、麻木, 传统道德观念对他的影响, 他由麻木走向抗争的觉醒之路的典型性。

b) 祁瑞宣性格中的过渡性特征, 他由苦闷和彷徨中解脱出来, 并最终走向新生的现实意义。

3. 浓烈的文化反思特征。

4. 艺术特点:

a) 网络状的人物设置方式。

b) 全景式、大跨度的宏大结构形式。

第七章:巴金

(一) 巴金的生平及主要创作成就:
1. 巴金的生平;

2. 主要成就: 中长篇小说最突出, 还写作了大量的散文和短篇小说。

(二) 巴金思想的形成:
巴金的思想主要有两个: 无政府主义人道主义思想

1. 儿童时期家庭环境对他后来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2. “五四”时期大量新思潮的传入使巴金开始信仰无政府主义,并且这一理想在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中多有体现。

(三) 小说创作的主要题材 (前两大类为主):
1. 第一类: 表现社会革命, 探索青年革命道路的;

2. 第二类: 表现家庭生活, 抨击旧家庭的腐朽、罪恶的;

3. 第三类: 表现社会底层劳动者的悲苦生活和他们抗争的;

4. 第四类: 描写域外生活和历史人物。

(四) 巴金艺术风格的变化及其标志:
巴金艺术风格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灭亡》《寒夜》是他的风格演变的两极标志。

1. 前期 (1929—1941): 感情爆发期, 创作激情澎湃

2. 后期 (1942—1949): 风格稳定期, 风格由浮躁转向沉静。

3. 转变的三个标志:

a) “家庭”涵义的变化

b) 创作对象的变化

c) 创作情绪的变化

(五) 《家》:
1. 主题思想:

a) 揭露封建专制制度及封建伦理道德的腐朽与罪恶。

b) 表现青年一代对封建制度与道德的反抗与斗争

2. 人物形象三大类: 

a) 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卫道者: 包括高老太爷、克明、克安、克定等;

b) 封建制度的叛逆者: 觉慧、觉民、琴等;

c) 封建制度的受害者: 包括觉新、钱梅芬、李瑞珏等少爷小姐,还有鸣凤、婉儿等婢女下人。

3. 艺术成就: 

a) 借鉴《红楼梦》的手法, 结构宏伟严谨, 情节发展自然。

b) 人物形象塑造成功, 具有鲜明的性格对比, 细腻的心理描写。

c) 热烈浓郁的激情, 自然流畅的语言。

(六) 《寒夜》:
1. 主要内容: 描写了一个新型家庭的破碎。

2. 主题思想: 作者将人物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相结合, 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寻找人物命运的根源——当时的黑暗社会, 有力地控诉了黑暗的旧社会、旧制度。

3. 人物分析:

a) 汪文宣: 性格内向、善良懦弱。

b) 曾树生: 善良温柔、思想开放、富有反抗精神。

c) 汪母: 善良富有母爱, 思想陈旧, 软弱可笑。

4. 艺术成就: 注重写实, 朴素自然的现实主义特色。

5. 巴金最优秀的作品, 达到了“无技巧”的境界。

第八章:沈从文

(一) 沈从文的生平及其创作:
1. 沈从文的生平。

2. 沈从文创作: 以小说为主, 散文居次, 一生结集六十多种。

(二) 沈从文的创作思想:
1. 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

2. 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现。

(三) 《边城》:
1. 思想内容:

a) 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

b) 描写了一个动人的恋爱故事

c) 寄托着作者个人的社会理想。


2. 艺术特色:

a) 把人物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揭示人物个性特征与内心世界。

b) 结构寓严谨于疏放, 自然而流畅。

c) 在叙述中穿插各种苗族风俗的描写, 具有独异的异域风情。


3. 人物形象:

a) 翠翠: 作者倾注了“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

b) 老船夫: “善”的化身。

(三) 《长河》的思想内容:
1. 敢于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进行揭露与批判。

2. 描写湘西苗民对国民党地方罪恶势力的反抗。

(四) 《长河》与《边城》在创作方法上的主要区别:
1. 《边城》: 浪漫主义

2. 《长河》: 现实主义

(五) 翠翠与夭夭性格的异同:
1. 同: 天真、单纯、乖巧、活泼。

2. 异: 夭夭的形象有鲜明的时代感。自由、开朗、敏捷、机警,具有明辨美丑、疾恶如仇的自觉意识与反抗精神。

(六) 沈从文短篇小说、散文的代表作:
1. 短篇小说:《柏子》、《牛》、《菜园》、《八骏图》、《绅士的太太》等。

2. 散文:《湘行散记》、《湘西》

(七) 沈从文短篇小说创作的两个时期:
1. 创作前期: 1925 年—1928 年。

2. 成熟时期: 1928 年以后。

(八) 短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及艺术创造性:
1. 思想内容:
a) 对湘西劳动人民穷苦命运的关注、同情和追问。

b) 对现代都市文明进行嘲讽与批判。

c) 反复表现与思考“优美、自然”人性思想



2. 艺术创造性:

a) 创造了三种基本文体形态。

b) 追求文体结构的千变万化。

c) 打破各种文体间的界限, 产生了明显的边缘性

(九) 《湘行散记》、《湘西》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1. 思想内容:

a) 炽热的本土性
b) 鲜明的本族性

c) 独特的、原始主义人性思想

2. 艺术特色:

a) 以“我”的见闻与行动作为叙写线索, 一方面叙写现实的人与事, 一方面穿插与糅合湘西历史、地理等地域文化的背景资料, 二者浑为一体。

b) 作者习惯在散文中融进小说的人物对话、细节与情节的描写, 往往形成情节性与情境氛围。

c) 作者的抒情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姿态。

第九章:曹禺

(一) 曹禺的生平及主要创作成就和特征:
1. 生平

2. 主要作品

3. 艺术特征: 重视结构,强调戏剧冲突,人物性格鲜明,语言个性化,富有抒情意味。

(二) 《原野》的主题和艺术特征:
该作品是曹禺唯一一部农村题材的剧作。既反映了受压迫的农民的反抗和挣扎, 又表现出农民复仇意识的盲目性。作者注重对仇虎内心冲突的挖掘和表现, 在剧中运用了一些现代主义手法, 渲染了气氛。

(三)《雷雨》:
1. 主题: 表现了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和由此产生的人的悲剧。同时, 也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压迫和摧残, 以及资本家手段的卑劣。

2. 周朴园的形象: 周朴园的身上集中体现了近代资本家自私、冷漠、虚伪、残忍和封建家长式的专横暴戾。在周公馆,他任意践踏他人的人的尊严。对工人他丧尽天良。对侍萍的态度暴露了他伪善自私的一面。作者对这个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多层次多侧面的。

3. 蘩漪的形象: 蘩漪是剧中最具有“雷雨”性格***的叛逆女性, 她具有自我意识, 追求自由和幸福, 但她的反抗带有利己主义色彩。

4. 鲁侍萍的形象: 善良淳朴, 有坚强的生命毅力, 她既有一定的抗争精神, 同时也有着宿命的思想。

(四)《日出》:
1. 艺术特点: 采用截取生活横断面的方式, 以角色群体表现主题。场景狭小。以陈白露为中心, 引出其他人物。

2. 思想意蕴: 以“日出”象征黑暗的旧制度必将被光明的未来代替

3. 陈白露的形象: 她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女性。她具有两重性, 即既沉湎于腐烂的生活中不能自拔, 又拥有“人心未尽”的一面。

4. 下层社会的人物形象: 作者带着极大的同情心描写了翠喜、小东西、黄三省等底层社会的人物, 从而触及到了社会罪恶和不公的内核。

(五) 《北京人》:

1. 象征意义: 剧作以对现在、过去和未来的“ 北京人”虚实相杂的描写, 含蓄地表现了埋葬旧制度、走向新生活的主题思想。

2. 曾文清、曾思懿、曾皓的形象分析: 曾文清是只有生命空壳的男人, 贪图安逸、无所作为, 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 曾思懿阴毒泼辣, 所有聪明才智全部用于算计别人、自私自利上; 曾皓守旧、吝啬、自私, 是封建没落大家庭家长的典型。

3. 愫芳的形象极其意义: 愫芳的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她善良、纯洁、忍耐、以德报怨。她乐观向上, 意志坚韧。生活的残酷作弄使她最终觉醒, 毅然出走。从愫芳的身上, 可以看出作者的审美倾向、价值取向和对健康新人的期冀。

4. 艺术特点: 追求平淡, 展示日常生活的场景, 引用象征手法

第十章:1927—1937 年的文学

(一) 本时期文学创作发展的总体特点: 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的转型。

(二) 小说创作:
1. 本时期小说创作发展的标志:

a) 一批长篇小说的出现

b) 反映现实深度加强

c) 题材广泛

d) 出现许多风格各异的小说流派

2. 京派小说特点

3. 新感觉派小说特点:

a) 反映都市“文明病”和各种人生世态

b) 表现现代“都市男女”的心理状态

c) 运用精神分析与直觉、变型等现代派手法。

4. 穆时英新感觉小说的特点: 表现直觉、重视感官刺激、表现都市人物生活及狂乱心态。

5. 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特点: 用佛洛依德学术透视人物的潜意识和性心理, 心理分析小说的确立。

(三) 蒋光慈:
1. 《新梦》的主要内容, 地位。

2. 《哀中国》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3. 《少年漂泊者》的成就,《短裤党》的主要内容和其缺点

4. 《田野的风》的内容及其在蒋光慈创作中的地位。

5. 正确评价蒋光慈“革命文学”的创作成就和缺点:

a) 对革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b) 人物形象塑上的单薄、苍白、缺乏鲜明个性

(四) 柔石:
1. 《二月》的思想内容及主要人物形象, 对《为奴隶的母亲》有深刻的了解。

(五) 殷夫:
1. 殷夫的简略生平。

2. 《孩儿塔》的基本内容。

3. 红色鼓动诗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 对《别了, 哥哥!》、《血字》等诗有深入的理解。

4. 了解鲁迅对殷夫诗的评价。

(六) 丁玲早期创作的情况, 《莎菲女士的日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1. 新女性形象的塑造。

2. 丰富、细腻的心理描写。

(七) 延安时期创作的新进展:
《夜》、《在医院中》、《我在霞村的时候》的现实意义: 对现实生活中不足的沉思和揭露。

(八) 了解《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成就和意义以及张裕民和程仁的形象分析:
1. 对解放区农村生活巨大变化的生动反映。

2. 塑造了一大批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

(九) 张天翼
1. 其暴露讽刺小说思想艺术特色

a) 直面人生, 反映现实丑态和市民的灰色人生

b) 漫画式的夸张手法讽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丑态。

2. 代表作《清明时节》、《包氏父子》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华威先生》的艺术成就和社会意义。

(十) 沙汀:
1. 其短篇小说的暴露性。 
2. 《淘金记》的题材和人物。

3. 小说的创作特色: 浓郁的乡土气息、冷隽的讽刺风格、精炼的白描手法、严谨的结构。

(十一) 艾芜:
1. 艾芜创作概况。

2. 《南行记》、《南国夜景》的基本内容和特色:

a) 带有自传成分现实笔录

b) 对异域生活的反映

c) 浪漫抒情意味的格调

3. 《故乡》基本内容和意义

(十二) 田汉:
1. 田汉早期的二元艺术观: 暴露现实黑暗、追求诗化人生。

2. 早期剧作《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的思想内容和浪漫主义倾向。

3. 社会剧《名优之死》的思想和现实主义成就,《南归》的思想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4. 《回春之曲》的抗日救亡主题和浓郁的诗情、《丽人行》的思想, 结构形式的特点。

(十三) 洪深:
1. 洪深早期剧作《赵阎王》在表现方法上的特点。

2. 《五奎桥》对农村中阶级矛盾的反映。

(十四) 林语堂:
1. 幽默小品文的思想内容。

2. “闲谈体”散文的特点:

a) 轻松的谈话风格 
b) 取材上的广阔丰富 
c) 形式上的兼容并蓄 
d) 笔调轻松、自由 
e) 对英国随笔的融合

(十五) 何其芳:
1. 《画梦录》思想和艺术: 感伤的格调, 纤细的情感

2. “何其芳”体的几种特征。

3. 《夜歌》的思想和诗风的变化。

(十六) 叶紫:
1. 《丰收》《星》的思想。

2. 小说的战斗性艺术特色:

a) 火热的斗争题材的选取

b) 坚强抗争的农民形象的塑造

c) 挚热情感的投入

d) 沉郁悲壮的艺术风格

(十七)《八月的乡村》的主要内容和鲁迅对其评价。

(十八)《生死场》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呼兰河传》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十九) 戴望舒:
1. 前期诗歌的思想特点: 感伤情怀的流露

2. 诗歌风格的两次转变:
a) 他的诗歌形式从格律自由体的转变

b) 戴望舒诗作从现代主义现实主义的转化

(二十) 臧克家:
1. 诗集《烙印》对农村生活和农民苦难的抒写。

2. 《罪恶的黑手》的主要内容。

(二十一) 张恨水:
1. 《啼笑因缘》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a) 具有反封建意义的主题

b) 精巧的情节设置, 传统小说和西洋小说技法的融合

2. 《八十一梦》的思想和形式。

3. 《五子登科》的思想。

第十一章:1937 - 1949 年的文学创作 (一)

(一) 抗战相持阶段国统区创作的特点:
内容上深入揭露阻碍抗战、阻碍民族新生的黑暗势力和民族痼疾, 探讨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和民族命运; 形式上多幕剧、历史剧替代短剧、街头剧, 叙事诗和抒情诗替代短诗, 长篇小说涌现

(二) 本期重要文学流派:
1. 现实主义———“七月”派 (艾青、田间、绿原、彭燕郊、路翎)

2. 现代主义———“九叶”诗派 (辛笛、陈敬容、郑敏、唐祈、穆旦)

3. 浪漫主义———后期浪漫派 (徐黽、无名氏)

(三) 新中国成立前艾青诗歌创作的四个阶段:
1. 一是抗战以前, 诗集有《大堰河》等

2. 二为抗战前期, 诗集有《北方》、《向太阳》等。《向太阳》是艾青的第一首抒情长诗

3. 三为相持阶段之后, 诗作收入《旷野》集中, 带有一种荒凉、寂寞之感。长诗《火把》显示出艾青思想探索中的飞跃和昂奋的诗情;

4. 四是在艾青到达延安之后, 诗集有《黎明的通知》等。

(四) 艾青诗作的独特风格。

(五) 艾青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六) 抗战爆发后田间创作的三个高潮时期:
1. 在1937 年底, 长诗《给战斗者》、《她也要杀人》等发表。《给战斗者》使田间赢得了“鼓点诗人”的称誉

2. 到延安之后, 田间积极倡导并参与延安 “街头诗运动日”,写下了大量的街头诗

3. 在1945 年前后, 田间创作了一部富于传奇色彩的长篇叙事诗《赶车传》(第一部) 

(七) 田间是现实主义诗人, 是“ 时代的鼓手”, 所以有了《给战斗者》。

(八) 穆旦是现代主义诗人, 是“ 自我”的表现者, 所以写了《诗八首》。

(九) 夏衍的剧作与现实斗争密切相关:
注重心理表现与内心刻画,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心防》、《法西斯细菌》等。

(十) 陈白尘的剧作善于选取激励性、讽刺性的寓意性题材, 代表作两“图”, 即《岁寒图》和《升官图》

(十一) 李健吾的剧作醉心于对人性的剖析, 开掘出“善恶共存者”形象系列, 代表作有《这不过是春天》、《梁允达》

(十二) 路翎长篇《财主底儿女们》是自巴金《家》问世后一部描写封建大家庭子女道路问题的作品。

(十三) 钱钟书是一位渊博的学者, 又有着高度的现代意识, 这使他在小说《围城》中进行独特的知识性讽刺的同时, 进一步将其思想批判意识和审美观照意向提到了形而上的高度而赋予作品极为丰富的现代哲学意蕴, 这主要通过“ 围城人”方鸿渐的存在体验表现出来。

(十四) 中篇《金锁记》的思想内涵和曹七巧形象。

(十五) 张爱玲在沟通知识分子立场和传统文学方面, 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在承传和超越方面, 树立了无以回避的标高。

(十六) 作为后期浪漫派的代表作家, 徐黽和无名氏擅长于用传奇化的情节异域情调的现代罗曼司迎合年轻的新派市民的文化消费口味, 营构一种时髦的都市大众文学。他们的作品高居当时畅销书的榜首。徐黽代表作中篇《鬼恋》和长篇《风萧萧》; 无名氏的代表作中篇《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 前者是一幅北国苦恋的惨痛画卷, 而后者是一首江南哀恸的悲怆挽歌。

第十二章:1937—1949 年的文学创作 (二)

(一) 解放区文艺的特征。

(二) 解放区文艺的阶段划分。以1942 年为界, 解放区文艺可分为两个阶段。

(三) 解放区文艺的积极作用和不足之处。

(四) 赵树理(称号 “农民作家”):
1. 生平及其主要创作: 最有影响的有三部,《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

2. “问题小说”以及他创作的深远影响。

3. 主要作品分析:

a) 《小二黑结婚》的主要成就。

b) 《李有才板话》的主题与人物形象。

c) 《李家庄的变迁》的成绩与不足。

4. 小说思想特色和艺术特色

5. 对中国文学作出的贡献。

(五) 孙犁:
1. 生平与主要创作:《荷花淀》、《嘱咐》、《光荣》等小说的主要内容及主题。

2. 小说中的劳动妇女形象系列。

3. 小说的艺术风格。

(六) 周立波:
1. 《暴风骤雨》的主要思想。

2. 《暴风骤雨》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3. 《暴风骤雨》存在的不足。

(七) 《白毛女》:
1. 深刻主题: “旧社会把人变成鬼, 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2. 喜儿的形象:

a) 性格特征: 强烈的反抗性

b) 形象的意义

3. 在歌剧形式运用上的独创性及其在歌剧发展史上的地位。

(八) 《王贵与李香香》:
1. 思想内容: 通过王贵与李香香的爱情故事, 描绘了30 年代前后陕北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土地革命, 赞扬了人民革命斗争的胜利。

2. 民族风格:

a) “信天游” 的形式

b) 将群众口语加工提炼入诗

3. 王贵与李香香的人物形象。

(九) 《漳河水》:
1. 思想内容: 描述了漳河边三位农村妇女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解放后获得翻身的故事。

2. 表现手法:

a) 吸取群众口语入诗

b) 吸收古典诗词艺术的长处

c) 采用大量的民歌、小曲

2 条评论:

  1. 很谢谢博主的分享很适合trail exam 前复习

    回复删除
  2. 非常感谢博主的分享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