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6

【华文作文】博主原创 STPM 2019 华文同题作文丨主题:《方言》

 著作权归 G x L's 所有丨严禁他人转载 

物走星移,即将为时代再度更迭而蓄势待发的你,是否还记得自家的方言吗?

游走在马来西亚华社,方言恐怕命途多舛,让人不胜唏嘘,尤其穿行于城市一带,愈来愈多年轻华裔已经不太能掌握方言,“会听不会说”似乎已成常态。

在 STPM 2019 华文第三学期,占全卷一半分数的作文题,其中一题正是围绕上述议题开展。
“只有在家乡的河边,听着在树底下老人们那熟悉的方言腔调,才发现自己......。以这个句子作为开头完成你的作文。”
开头以“方言”作主旨,为后来的故事留下了明显的伏笔,那这类文体应该是什么呢?要怎样把个人经历和问题反馈写得完整一些呢?要怎样适当融入优美的语句呢?

其实 2019 年的那次考试,博主就是选的这一题来写 😌 虽然博主在作文题的具体成绩无从考究,内容也不知是否符合要求,不过当时按博主的思路写下来以后,最终出炉的第三学期华文绩点是 4.00 哦~(当然还包括做好其他考题)

网上真的很少有关 STPM 作文的信息,因此博主稍微回想了当年自己写的什么内容,特地重写了一次,作为报考华文的考生们的借鉴参考哈(可能有写不好的地方还请多多见谅)
进入正题:博主选用的文体是散文,主要是这个文体不拘于任何形式,换句话说就是自由发挥,融叙述、抒情、描写、议论于一体,不仅可以为内容增色不少,而且在摆事实讲道理的时候,可以将一些优美句子穿插其中,更多地发挥自己的文笔。

由于题中的开头片面地以“家乡”和“方言”二词作为提示,我们可以得知,家乡的河边出现方言,反面来说就是,方言在作者的生活已经变得无迹可寻,代表作者长时间没接触方言了/很少用方言沟通了,所以作文开头最好以此作为切入点,铺垫之后的内容。这里,博主写的是“作者几乎忘了怎么说方言”。

接着,博主自有“小事化大”的态度,将作者的个人情况上升到民族/社会课题的层次,当然不乏时事、历史的论据支撑,一下子扩张整篇作文的格局,让阅卷老师知道考生是拥有人文素养及思辨能力的(so 时事新闻别少看,历史文化别忽略,STPM 作文绝非考查语文那么简单)。

至于内容,开头也没有具体要求,所以个人经历及感受、反映社会课题等内容只要写得通,都可以接受的。博主先运用倒叙手法,引入讲方言的历史价值,略提维护方言的原因,其中也说明作者离乡到城市读书后语言环境的转变(方言没落的原因)+ 作者的心理感受 + 不太会讲方言的个人原因,后来谈谈作者如何开始与方言结下不解之缘,并适当列举社会各界维护方言的方法及努力,这样一来内容就充足不少啦!😁

解析完成~ 就是博主亲手写的文章【仅供参考】,里头有些优美语句及高级词汇,博主特意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标示,邀你一同感受文字的魅力!

注释:
 高级词汇    优美句子    熟语 

        只有在家乡的河边,听着在树底下老人们那熟悉的方言腔调,才发现自己竟在不知不觉间,已然从方言社会中被抽离出来。当我想用方言向这些老人们随口道声早安的时候,我猛然意识到,自己默许了方言的销声匿迹。我居然在那一刻想不起该怎么说。是什么让我一时嗫嚅,淡了祖辈的味道?我即将步入快成年的年纪,本应厚积薄发,能说一口更为流利的方言,能像前辈们一样娓娓道来。遗憾的是,昔日隐伏在血液里的福建话,却被我亲自困囿在狭小的空间里,一字一句几乎被嚼碎得灰飞烟灭,独留华语的阴阳上去声挂在嘴边。

        回顾先贤来时路,下南洋的中华儿女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扎根。对周遭事物无所适从的他们为了觅得安全感,在强烈的地域观念的导向下,凭借各自的方言与人为伍,形成不同的方言群,在时间的流转中也确立了那些具有本土色彩的方言。以前,方言作为亲子沟通的桥梁,几乎穿梭在每户华人家庭中,你一言我一语,平庸的日常更是少不了几首方言童谣、几部方言戏曲。然而,发展的高速列车愈来愈快,华语逐渐势不可挡,悄然融入本土华人的社会里。在我接受学前教育之前,由于父母的语言条件,带着一口奶音的我尚可用福建话与一群长辈们交流,但我离乡到城市上学以后,80年代号召的“讲华语运动”在校园影子犹在,方言在华裔师生之间俨然成为过客取而代之的是华语、英语,让“讲方言被罚款”变得理所当然,而家人也默默遵循了这个客观规律,与我的沟通鲜少出现方言。

        历经十多年的沉淀,如今蒸腾的生活,让我身上本露新芽的方言,不再发芽。多了几根白发的父母还是坚持讲他们的方言,通畅如淙淙流水;反观自己,回到久违的家乡,面对老人们谈笑风生的画面却有汗颜、愧疚之感。正在那时,我惊觉到华人社会只留存单一语言,漠视其他方言的枯燥无味。古有仓颉造字,今有方言伸延。结合先人的历史轨迹,籍贯方言并非只是字面上或口头上的用语,还是文化的载体,身份的象征,是华人追根溯源的重要砖瓦诚然,方言固然不需要我们拥有多深邃的视野、多广阔的学问,但方言的魅力在于每一次表达中能地道而灿烂地释放华裔与众不同的声音。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方言流传于蕉风椰雨的热土,闪耀着地域文化的色彩,我们贵为年轻一代,是否应该众志成城,让方言免受沉沦的危难呢?正视了讲方言的要义,才可细论如何推广方言。

        当今的马来西亚,我们不缺方言,缺的是讲方言的人。从讲华语运动过渡到今时今日的挽救方言,我们不能再牺牲任何教育的机会,尤其从细节上着手,从根本上解决。深谙此理,首先将问题聚焦于自己身上。好几次,我常肤浅地把方言与“俗气”二字画上等号,认为方言难登大雅之堂,但树底下老人看似平平无奇的闲谈,却是家乡最纯朴自然的风景线。方言之所以“俗”,在于饱含风俗民情的和睦温暖。从今往后,我应摒弃对方言固有的负面思维,重演小时候学习的那份天真和灵动,在生活中更大程度地使用方言与亲友、同乡沟通。也许一开始讲得有些别扭,但也只有迈出第一步,放下对交际成败的掂量,方言才会变得越来越顺溜。鉴于方言在存亡边缘徘徊的处境,我必须敞开心扉,拾掇乡音岁月。

        我想,一个人能否用方言交际,不外乎与其家庭、学校以及社会语境息息相关。即使有一人肯讲方言,但身边人却不正视其价值,也不免存在方言无用武之地的窘境。在多元语言文化的国家,家长不该假借“方言功能退化”之由,扼杀孩子接触方言的机会,而应适当在亲子沟通中使用方言,尽可能使方言与其他语言的使用达到平衡。在现实洪流的冲垮下,讲方言的需求递减终究成必然,因此难求精通,惟求基础须知,孩子若能有模有样,基本应付日常沟通已是一大迈进。回眸往昔,学校从“讲华语运动”开始就不应矫枉过正,强制性要求师生对方言讳莫如深,或实施不合情理的纪律行动,让讲方言的学生蒙受无谓的罪恶感。当吉隆坡坤成中学宣布解禁方言,积极参与乡音推广的那一刻,各界无不喜闻乐见,认为校方此举就是对华社诉求的一种倾听。其实,华社也不乏一些社团及会馆组织,多年来为复兴方言而不懈努力,开展了一系列相关活动,从展览到演讲比赛,无不唤醒每个沉睡的灵魂,讴歌方言之美。他们都是文化的使者,身上有不可战胜的阳光。

        家乡湛蓝的河水,流动从未息止,每一滴清水无忧无虑地乘上未知的旅行。究竟何时,方言才能像河流般具有凝聚的力量,不再担忧人间蒸发,让所有华人拥护它,赋予新的生韵呢?方言始终与我们血脉相连,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一腔一调透露着丝丝人情。此起彼伏的乡音,本应薪火绵延,谁知落得在时代的漩涡里挣扎浮沉,我无袖手旁观托词,而需多加警惕,莫让方言走向凋敝,莫让家乡变为他乡。所幸,社会各色人等思想渐趋开明,总有一群人用方言述说故事,也有一群人正努力加入乡音传递者的行列,而我身负后者之任,并将完善自我,让“讲方言”成为个人时尚。我期盼,有朝一日,树底下的老人不会变老,反而会越来越年轻。
以上是博主的文笔展示 😆 当然,如果想知道可以在作文加入哪些优美句子,可以点击 👉 “SPM/STPM 作文优美句子”查看更多哦!

1 条评论: